女性在孕晚期到哺乳期之间泌乳素分泌比普通女性要高,是为了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产生奶水。而普通女性的泌乳素水平一般来说比较高值是不会超过20毫升的。而若是超过比较高值那就是属于泌乳素偏高,泌乳素偏高会引起各种病症,像有很多女性所说的月经不调就是其中的一个症状。那么泌乳素高的危害除了月经不调还会引起那些病症呢?

  泌乳素高的危害  泌乳素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,多见于女性,男性相对少见。血清泌乳素(PRL)持续升高,可以导致下丘脑-垂体-性腺轴功能紊乱,从而引发各种危害,如月经不调、不育等。泌乳素高的危害有哪些?  1、低雌激素状态  出现各种程度的月经不调,如月经稀发和长期闭经;有明显的阴道枯萎、干涩,可引起性交困难;可出现绝经期症状,如潮热、心悸等。  2、不育  泌乳素轻度偏高者仍可排卵,但基础体温显示卵泡期延长,黄体期缩短,孕酮水平低下,导致黄体功能不全、不容易怀孕,即使受精也不容易着床,常出现临床前流产。泌乳素增高明显者影响排卵,造成不排卵性不育。  3、肿瘤压迫症状  患者会觉得头痛、头胀;由于肿瘤压迫视交叉神经,可以出现视野缺损的症状。  4、高雄激素状态  泌乳素分泌偏高多伴随雄激素高的现象出现,这类患者可能会出现中度肥胖、脂溢、痤疮、多毛、肢端肥大等症状。泌乳素高会不孕吗  泌乳素高会不孕吗?  泌乳素过高会导致不孕。泌乳素升高可大幅度地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(如卵泡生成素、黄体生成素)的正常分泌,影响卵泡正常发育、排卵功能和孕育功能。  卵泡生成素分泌减少,就会直接导致卵巢中的卵泡发育障碍,发育弱小或不健全,比较终影响受孕;而黄体生成素分泌不足则引起黄体功能不健全,难以维持受精的卵泡继续着床、发育,从而导致不孕,即使受孕也很容易发生流产。  除此之外,泌乳素过高还会使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失去应有的反应能力,雌激素、孕激素合成因而明显减少,使在受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雌激素呈现低水平状态,直接影响孕育功能。当性激素的大量减少至一定程度,还会使患者出现类似女性更年期的诸多症状。  泌乳素高以下的食物可以多吃:  1.如果女性朋友泌乳素高,可以多食海马、蟹、牡蛎、海带、石花菜等等。  2.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 3.多吃粗粮杂粮,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种籽类食物。  4.多食水果、蔬菜、豆类、菌类食物。  泌乳素高不宜吃的食物:  1.忌燥热、辛辣刺激食物。如果食物性味燥热,食后容易生热化火,加重病症。  2.忌热性、油腻食物。  3.忌食发物。比如狗肉、羊肉、海蟹等。  高泌乳素血症措施:  1、闭经的外治自疗法:臭梧桐皮1500克、阿魏90克。先将臭梧桐皮加水煎取浓汁,加入阿魏熬成膏状,涂于一寸见方的纱布上,贴于关元穴连敷2-3日为一疗程。关元穴:脐正中直下3寸。白胡椒、黄丹、火硝各9克。共研细末,做成3张饼头,每取1张贴于脐下,24小时后换1张,连用3天。香附2克、桃仁1克、水蛭1条。前药研末再同水蛭捣成膏状,敷于脐部,外贴伤湿止痛膏,2-3天换1次。蒲黄、五灵脂、穿山甲各2克。共研末,敷于伤湿止痛膏上,贴于脐部。  2、闭经的家庭治疗措施:饮食中应避免乳制品:酸奶、乳制品、糖、肉类易造成皮肤发热,所以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乳制品。  3、可以多吃生菜、海带、鲑鱼(含骨)、沙丁鱼等。应少食多餐:少食多餐有利于身体调节体温。  4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:含咖啡因、酒精的饮料将刺激某些荷尔蒙分泌,而诱发皮肤发热。  高泌乳素血症生活保健:
代孕生殖中心怎么样_泌乳素高的危害有哪些?泌乳素高会不孕吗-
  1、多喝水:多喝水或果汁,也可以有效地控制体温。  2、乐观面对人生:虽然50岁左右的女性可能会面临很多新问题,如子女长大成家,可能会带来一些孤独,但是依然可以在这一段时间过充实的生活,比如不妨接着去上学,学习那些年轻时想学又没有时间学的东西。或者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,走路、慢跑、骑车、跳舞、跳绳、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,这些会使人心情舒畅,忘掉烦恼。  3、保持规律的同房生活:规律的同房生活不易使皮肤发热,而且能间接刺激退化的卵巢,以缓和荷尔蒙系统,且雌激素锐减。  高泌乳素血症闭经注意:  1、增强体质,提高健康水平,平时加强体育锻炼,常作保健体操或打太极拳等。  2、避免精神刺激,稳定情绪,保持气血通畅。经期要注意保暖,尤以腰部以下为要,两足不受寒,不涉冷水,并禁食生冷瓜果。  3、经期身体抵抗力弱,避免重体力劳动,注意劳逸适度,协调冲任气血。经期不服寒凉药。加强营养,注意脾胃,在食欲良好的情况下,可多食肉类、禽蛋类、牛奶以及新鲜蔬菜,不食辛辣刺激食品。  4、去除慢性.病,哺乳不宜过久,谨慎从事人工流产术,正确掌握口服避孕药。肥胖病人应适当限制饮食及水盐摄入。,如芦笋、南瓜、大枣、洋葱、韭菜、薏米等等。  注意事项  泌乳素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,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加注意,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十分重要,平时也要多注意饮食,坚持日常的锻炼,增强自己的免疫力。

参考资料